阿聪小说网
阿聪小说网 > 魏晋干饭人 > 第779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79节

 

除此外,还有些隐秘的,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原因

皇帝也就算了,他们以为太后会和他们一样,也不喜家中的女眷入官场的。

王氏才不会那么想呢,她恨不得儿媳妇天下第二利害,她女儿天下第一厉害,这样将来儿子就有儿媳妇保护,不会被人欺负。

胡思乱想间,他们就到了洛水边的水磨坊。

水磨坊扩大了三倍,可以听到流水和吱吱、钟钟的磨声和舂声,洛阳及周围的百姓现在多依赖于这座水磨坊。

城中的饭馆、酒楼每半个月都要来一次,水磨坊除了给人脱壳、磨面粉外还经营米糠和麦麸,每个月也是一笔收入。

虽然这点收益很少,却能支撑好几个工匠的俸银。

赵含章觉得另一边的洛阳百姓来此路途太长,最近正打算沿着洛水上下再建几间水磨坊,既方便百姓,也可以分担水磨坊的压力。

而在水磨坊上游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个扩建出来的更大的作坊。

那里本来是水锻坊,但后来慢慢扩建,已经扩建了十倍不止,慢慢延伸到了水磨坊这里肉眼也可见的地方。

那里分布着很多部门的格物司,工部的分司也在此处,为了保护里面的东西和人,赵含章不仅在那里驻扎了一支赵家军,还将东营大军挪了过来,其驻地就在作坊五里外。

这个距离,一旦作坊有事,立即便可向东营大军求助。

赵含章把大部分人留在水磨坊,她只带了主要人员前往上面的作坊。

如今这一片作坊光是工匠便有千人,汇聚了全国各地各领域最优秀的工匠,她相信,以后聚集来的工匠还会更多。

傅庭涵和郭璞站在门口等他们,才一碰面,他便忍不住扬起笑容,“一刻钟前景纯算出你们要到了,我还不信,没想到他算得这么准,我们刚走到门口你们就上来了。”

赵含章看向笑着行礼的郭璞,便道:“这可不是他算出来的,曾越提前派了人上来通知。”

郭璞:“这是机缘,不然这作坊这么多人,怎么就我看见上来禀报的人了?”

赵含章微微一笑,没有再反驳,而是将赵二郎和北宫团圆叫上来,“郭卿,这是秦郡王和北宫将军的爱女。”

郭璞目光微微一闪,仔细打量起俩人来,片刻后道:“天作之合,看来过不了多久臣就可以讨一杯喜酒喝了。”

赵含章哈哈大笑起来,拉着傅庭涵一起入内。

身后的王氏闻言也很高兴,小声和北宫夫人介绍道:“这是郭璞,精通卜算相面,他说好,那就是一定好。”

蕙娘当然听说过这人,可以说,新帝能那么快登基而没有造成恶果,郭璞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。

她和北宫纯都认为郭璞会选择赵含章,是因为他知道上天选择了赵含章。

既然他说了是天作之合,那就一定是天作之合了。

蕙娘脸上也不由带出笑来。

傅庭涵带他们去工部的格物司,是一个纵深很深的套院,每个院子研究的东西不一样。

工部的格物司还是以民用的研究为主,他带他们去纺织的分司。

院子很大,也平坦,分了几堆人凑在一起研究,声音都很小。

赵含章一脸的惊讶,傅庭涵便解释道:“他们听说这次还有太后陪同,所以都收敛了许多,就是争执都轻声细语的。”

“所以要是我来,他们就不收敛了?”

傅庭涵:“你常来,他们在意不过来。”

他们做出了新的纺机和织机,它比原来的纺织机小了近一倍,但纱锭却增加了,现在的纺机足有四十八个。

傅庭涵道:“就以纺麻为例,之前的改出来的纺机有二十个纱锭,一天可以纺麻线二十五斤,现在却可以纺麻六十斤。而非我们改造前的纺机,普遍只有两到五枚纱锭,一天最多可以纺纱三斤,而且,通用的纺机还是以手摇为主,现在我们还是延续上一次的改良,用脚踏。”

虽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纺机和织机,也没有拒绝技术外流,但新纺机和新织机还是只在小范围内传播,并没有普及来。

赵含章让各地县衙做过统计,目前第一代改良纺织机最多的是豫州,但也只占户口的百分之二十,然后是蜀地。

蜀地的新式纺织机是诸传带去的,听说他买了十架纺机和织机,千辛万苦运到蜀地后就让人拆了两架,让工匠照着仿制。

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,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换上了新的纺织机。

占有率这么小,有好处也有坏处。

好处是,推广第二代新的纺织机损失会小很多,更换通用的纺织机成本会降低;

坏处是,第一代都那么难推广,何况第二代呢?

赵含章问:“质量怎么样?纺机和织机贵重,一户人家可能买一台要用十年,甚至几十年的时间,平时只更换纱锭之类的零部件。”

傅庭涵道:“我们连着用了三天,目前没有发现大的问题,但有些地方还需要稍加改进。”

他让人坐下纺纱,然后给赵含章指出有问题的地方,“我们纺线的纤维有四种,除了蚕丝是长纤维外,其余的毛、麻和棉都属于短纤维,我觉得它织出来的线对于蚕丝来说略粗,不利于精美布料的织造,我想从纱锭上入手,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换的纱锭,当需要细线时,用一套纱锭,需要粗线时,用另一套纱锭。”

赵含章:“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去替换纱锭吧?”

“不错,要换一次纱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还不会换,得请工匠上门,又是一笔花销,所以我想做一个可以粗细转换的纱锭,这样一来会节省很多更换的时间和成本。”

赵含章:“做出来了吗?”

傅庭涵:“已经有头绪了。”

一旁的工匠连忙道:“陛下,我等皆认为这种粗细都可的纱锭不是那么重要,因为民间养蚕的人多集中在豫州、荆州和蜀地,蚕农一般为了省力,就不会再种麻,都是将蚕丝和绸缎卖出去后再转手从别人手中购进麻线或麻布,所以纺机只需做两种就可,一种标明是细线纱锭,一种是粗线纱锭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